虽然我一直在上学,可是在小学五年级以前,我没有读过课外书。1948年榆次解放后上小学六年级,在课外读的第一本书是萧军写的《八月的乡村》。第二本书是《列宁的故事》。后来用《列宁的故事》跟一位同学交换来梅益翻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我读的第三本书。那是一本旧书。纸的质量很差,就像写大楷的毛头纸。书是解放区太岳书店出版的。《八月的乡村》可以看懂,写的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残酷斗争的故事。第二本书也大体上能看懂。第三本书就看不大明白了。由于年龄小,不了解苏联革命前后的历史背景,人名又长又不顺口,看了开头部分就看不下去了。仅仅记住了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保尔·柯察金。真正读懂这本书是在念高中的时候。后来这本书不知去向,实在感到惋惜。以后又陆续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中国青年》杂志中的不少文章。当然,读《大众哲学》是似懂非懂。那时没钱买书,抓住什么就读什么。总的感觉是要读的书太多太多,而自己知道的又太少太少。
除了读书还要劳动,这是我少年时代的一项主要活动。劳动内容主要由父亲安排。挑水、和煤泥(山西榆次取暖做饭用的煤炉,为了省煤,要用煤与黄土和成的煤泥填火)、推磨推碾子这些活我都干过。在北窑村斜街住的时候,父亲在黄龙江边上种了一些菜。因地高河水低,往菜地浇水要两个人用柳条编成的斗罐把水从河里兜到菜地里。斗罐两边各系有两条绳子。两个人并排沿河岸站好,每人各拽住两条绳子,同时放松绳子让斗罐灌满水,之后两个人同时往后拽紧绳子,把盛水的斗罐斜拉着甩上岸,再把水倒进菜地里。我和父亲就干过这种活。这种兜水浇地的办法,现在已不多见了。后来住在榆次火车南站附近时,父亲在屋前开出了一大片菜地。种了很多种蔬菜。有黄瓜、豆角、西红柿、大葱、韭菜、西葫芦、土豆、南瓜、洋白菜、茄子、苤蓝、甘露……。那时家里吃的菜都是自己家种的,又多又新鲜。自己家吃不完,还时不时的送给老乡们吃。我放暑假在家时,父亲每天给我安排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给菜地浇水。菜地有一口井,安有辘轳和斗罐。摇辘轳浇水,我挺熟练。除此之外,还有一块谷子地,要及时除草保墒。我也锄过地。星期天只要父亲在家,我就不得空闲。浇水、施肥、除草、翻地、打杈……,父亲总有任务安排。有时父亲还要给三叔和二叔安排活干。父亲会种菜,可惜我没有学会。但是,通过劳动我对种菜的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