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求学时代

(一)中 学

(1949—1955)

 

 

 

6  不容易的“三分”

 
 

天津铁中(扶轮中学)创建于191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的学校。当初就是为了解决铁路职工子弟入学难而创办的。学生大多是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建有南北两座二层石头楼,青石砌垒,雄伟壮观。南面的是教学楼,北面的是宿舍楼,东面是大食堂。西面是围墙。中间是大操场。操场上有200米的跑道。校门朝北。

刚入学时住在北楼二楼。大部分学生住校,部分学生走读。住校的学生,生活要自理,管理也很严格。生活费是每月8元钱。因学生都是铁路职工子弟,在生活上都很朴素。多数人穿的衣服都是铁路制服。我们高一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哈尔滨来的,有甘肃陕西和山西来的,还有北京长辛店来的,也有唐山古冶来的。大部分是普通职工子弟。虽然也有个别高干子女和高知子女,但他(她)们在生活上也很朴素,也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学校的教学质量,当时在天津是有点名气的。教高中的老师都是老教师。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学。当时高中不分科,是全科教学。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知识和训练。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俄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阎甲第老师教的高中代数(大代数)。阎老师的板书一笔一划极其工整。他嫌翻译成中文的苏联课本内容太浅,便把他在解放前教书时的讲义拿来,给我们补充。讲义上写得密密麻麻,但却工工整整。老师教得认真,同学们学得也认真。作业写得也都工工整整。教立体几何的是孙继召老师。他可在黑板上用手直接画出倍圆的圆来。后来他应聘到大学教书去了。教语文的老师先后有两位,都姓李。女李老师叫李容清,是从重庆调来的。讲到《黑牢诗篇》时,情绪激昂,有声有色,生动感人。男李老师叫李清珍,年纪较大,个子较高,讲课平平,没有激情。作文给分,总向着个别女生。教物理的是贺德新老师。戴眼镜,喜欢打篮球。教化学的是一位刚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叫李文华。她的岁数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有点腼腆,见了同学总是扭扭捏捏的。教地理的是位女老师,叫张雅琴。教历史的也是一位女老师。她上课照本宣科,没有生气。上她的课,同学们大都昏昏欲睡。政治课在当时是主课。讲课的女老师自称读过四个大学,最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此人谈锋犀利,能言善辩。后来远嫁到沈阳去了。接替她讲政治课的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李锡华了。李是华北大学出身,岁数比我们稍大,在同学中威信并不太高。可是同学都不敢得罪他,因为他掌握着同学们升学的命运。

在学习上,我对各门功课都不怵,惟独对俄语摸不着头脑。那时俄语课的进度是按本校初三毕业时的水平安排的。俄语语法中有6个格,本校生已经学到第5格了。我一上俄语课就“坐飞机”,什么也听不懂。长辛店和古冶来的同学也跟不上。于是教俄语的孔老师决定每天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我们二十来个同学补课,但正课照上不误。我们补课的同学既要学习正课讲的内容,又要学习补课的内容,俄语学习非常吃力。那时我们学的课本是贺青编的《俄语读本》。俄语老师上课,首先来个小测验,或者叫几位同学背几个单词,然后再讲新课。每次上俄语课我都很紧张,测验得二分的时候居多,背单词也不熟练。就在这种严格要求和学习压力之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拼搏,期末考试大约有20多位同学不及格,而我的俄语居然得了三分。那时学校实行五级分制(五分:优;四分:良;三分:及格;二分:差;一分:很差),三分就意味着及格。这三分得来的真不容易啊!从此以后,我的俄语逐渐赶上了本校生的水平,上俄语课就不再紧张了。为此,我还受到俄语孔老师的夸奖。到高中二年级时,我们的俄语课本采用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材。其中有散文,有诗歌,难度就提高了。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