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我调到反应堆工厂时,反应堆厂房正在基建,设备在陆续安装。反应堆施工现场大都是施工和安装单位人员,只有少量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的人员配合施工和设备安装。生产单位人员基本上在福利区办公。那时,五车间的车间主任张延厘还未调来,只有一位党支部书记叫张洪亮。张是从海军某舰艇转业后调来的,对反应堆一无所知。我到位之后抓了开堆前的生产准备工作。因要做的工作太多,经常加班加点,几乎很少能在夜12点前睡觉。
(一)配备人员
根据设计和实际情况,提出人员配置计划。其中对大学生有专业要求,对工人有文化程度要求。此外,还有性别要求。因为有的工作接触放射性较多,不适合女性参加。经陆续配备,到1966年5月,人员基本配齐。全车间共有72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35人(女性1人),中专生2人,工人35人(高中文化程度7人,初中文化程度28人。其中女性3人,7级技工1人,6级技工1人,4级技工1人)
(二)人员培训
根据不同岗位和工种,对陆续报到的各类人员分别提出技术培训要求。先由经过在原子能研究所重水研究堆上和有关单位实习过的技术员,根据反应堆设计,结合生产运行情况与要求,写出培训教材,再对工人集中进行原子能和反应堆基本知识和岗位任务培训。同时要求全体人员,要随时了解反应堆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和设备性能与安装情况。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们,都到原子能研究所实习过。部分工人也去实习过。对派出的实习人员,车间都要提出实习计划和要求。实习结束,实习人员要写出实习报告。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使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们很快就可以在反应堆上按要求上岗工作了。
(三)反应堆厂房内外辐射本底调查
为了比较反应堆启动前后反应堆厂房内外的辐射水平高低,必须在反应堆启动前,对厂房内外进行辐射水平本底(无人工放射性污染时的辐射水平)进行普查。并以此结果为参照,判断有无人工放射性污染。内容包括空气气溶胶中的α、β放射性水平测量和生活用水、土壤与沉降灰中的放射性水平测量。因为反应堆厂房内的房间很多,测量频率很高,工作量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此项任务,困难很多。当时,此项工作委托总厂安全防护处实验室承担,他们按时完成了任务。
测量结果是:
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月平均浓度为β:3.04×10-13
居里/升;α:4.12×10-13居里/升。
生活用水中的β放射性为:(5.1―6.5)×10-11居里/升。
土壤中的β放射性为:(1.24―2.07)×10-11
居里/克。
沉降灰中的β放射性为:(9.6―23.0)×10-10居里/米2·天。
(四)建立车间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使车间工作紧张而有秩序,根据全厂要求,制定了适应生产方面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试车
1966年7月,基建基本结束,设备陆续安装完毕,接下来就要进行系统试车了。为了加强对反应堆启动的领导,成立了开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是总厂总工程师姜圣阶,副主任是反应堆工厂的总工程师陈维敬。在开堆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7个专业小组。负责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与燃料元件密封性监察系统的五车间,组成了反应堆辐射安全专业小组。专业小组先对本车间所属系统进行单台设备试车,再进行单系统试车,最后再配合全堆各系统进行联动试车。单台设备试车前,试车人员要吃透设备性能,调整好设备参数。对辐射测量和探测仪器仪表要标定好。单系统试车前,要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出试车大纲和试车操作规程。根据试车结果,修订单系统试车大纲和试车操作规程。在此基础上完善全堆联动试车大纲和联动试车操作规程。
1966年3月25日,就在基建将近结束,设备安装正在紧张进行之时,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及李富春、余秋里、薄一波、蔡畅等党政领导同志和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副书记宋平以及甘肃省的党政领导同志,在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陪同下视察了404厂。他们参观了反应堆工程现场,并在反应堆大厅听取了404厂总工程师姜圣阶的汇报。邓小平还题了词。邓小平的题词是:
“我们要有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
邓小平等同志的视察,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反应堆工程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在当时对我们这些建设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和鞭策。但有一点给人的印象不佳。这就是:原来404特意给他们准备了住地,但他们仍住在专车上,连生活用水都是专车带来的。他们只是听了汇报看了工程现场,并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领导人为什么不能下车去了解和关心一下群众的生活情况呢?这就有点脱离群众。他们一行在404地区待了两天,第三天就离开了。
1966年9月,全堆主要设备和各系统试车完成,1966年10月初,开始全堆冲洗,并进行了综合试车,准备反应堆物理启动。物理启动主要由周平领导的二室实施。根据物理设计和启动计划,要逐渐往堆芯的工艺管内装载天然铀燃料元件,直至堆芯发生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为止。
1966年10月15日10时,装料员开始向堆芯装入第一块燃料元件。物理测量员开始测量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元件装载量不断扩大,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在不断升高。人们期待着胜利的结果,又耽心着不测的发生。这种操作一直进行了5天。到1966年10月20日19时,反应堆物理启动小组负责人周平宣布:
“反应堆启动成功了!”
此时,反应堆中央控制室,反应堆大厅,以及反应堆厂房内外的值班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心情激动,握手拥抱,互相祝贺,欢腾的声浪,直冲云霄。
至此,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石墨水冷天然铀军用钚生产堆达到临界,实现了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这历史性的启动,开创了我国核事业的新纪元。
为此,国务院和国防工办以及二机部党组,给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发来了贺电。中央军委也发来电报表示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