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又从零开始,进入了第二黄金时期。
一、退休生活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是把身体搞好。生命在于运动。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几项适合自己身体情况和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或活动项目,十分重要。
其实,我在小学时就养成了早晨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在大学毕业后直至调回北京工作之前,由于工作关系,中断了晨练。1974年调回北京工作后,又恢复了晨练活动。一般我要在早晨跑跑步做做操,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吃饭上班。这样做使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和饱满的工作情绪。退休之后,我仍然保持了这一习惯,并充实了新的内容。现在,我每天早晨大约5点半左右起床,6点左右出发到紫竹院公园,和老伴于瑞玲一起做半小时医疗保健操。然后,我去慢跑步,她去跳老年健身迪斯科。我在约7点40分回到家里,洗澡换衣,吃早饭。于瑞玲8点10分左右回家。这项活动,除星期六和星期日之外,一直坚持未断。另外,我常年用冷水洗脸,并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做一次血管体操——洗一次冷水浴,浴后梳头100次。这项活动春夏秋冬四季不变,已经坚持了多年。有时还用足按摩器按摩足底,用手揪揪耳朵。这些活动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肯定会对我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我的身体状况基本良好,尚无大的毛病。在身体良好的情况下,适当做些我认为对我适宜的有益工作,也会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适当的旅游和游览活动,对久居钢筋水泥建筑里,看惯林立高楼和滚滚车流的城里人来说,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1995年9月,正值秋高气爽季节,我和老伴随同原子能出版社一编室的同事们,到山东烟台、威海和长岛旅游观光。我们住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9月23日,先乘船到长岛,然后去蓬莱。在长岛沐浴了令人陶醉的海风,饱览了月亮湾五彩石的斑斓璀璨,领略了九叠石和仙人洞迷人的海滨风光。在蓬莱,游览了著名的蓬莱阁,观赏了闻名中外的蓬莱仙境。第二天,9月24日到威海。游览了可称作中国海军摇篮的刘公岛,参观了岛上的甲午海战纪念馆。9月25日,到我国大陆最东部的成山头游览,并在胡耀邦书写的“天尽头”碑和秦朝“李斯”碑前摄影留念。就在成山头,凭海临风,欣赏海景,令人心潮澎湃,心旷神怡,真正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和伟大。在我们驻地附近有临海新建的秦始皇东巡宫。在东巡宫附近的海滩上,观赏了日出。9月26日,游览了烟台海滨公园和市容。
1996年8月,应在呼和浩特内蒙古汽车齿轮厂任厂长的高中同学陈宝岩的邀请,跟高中同学15人,家属10人一共25人一起,经历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内蒙古之旅。
8月16日,我们一行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赵子良家集合。早8点乘车出发。大客车是陈宝岩派来专门接我们的。本来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要12个小时就行了。可是我们在路上却整整花了26个小时。原因是有的地方修路要绕道,而车辆又多道路又狭窄,经常堵车。有时要停车等待一两个小时。同学们思想准备不足,所带的食物不多,只好饿着肚子。内蒙夜间气温低,有的同学所带衣物少,大家就互相支援。路上时间长,大家年纪大,有时要“方便”。可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草原上,“方便”成了不方便。在特殊情况下,只好采取特殊办法:汽车两边分男女。就在这样又饿又冷又累的“艰苦”条件下,于17日上午10点才到达目的地。即使如此,却没有一人生病。相反,大家兴致很高,忘记了旅途疲劳,稍事休息就去参加了陈宝岩儿子的婚礼。婚礼上,人气兴旺,热闹非凡,一曲《敖包相会》,展示出李泽民同学在学校时不为大家所知的,嘹亮而又浑厚的歌喉。当天下午两点多钟婚宴结束,大家回招待所休息。
8月18日,天气阴沉。陈宝岩安排大家去呼市郊区参加那达慕大会。会场很大。蒙古包在辽阔的草原上围成一圈。其中有蒙古包旅馆,有商店,有特色小吃摊位,还有各种套圈、杂耍、马戏和地方戏曲演出。我们一行分别住进租好的几顶蒙古包里。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大家盘腿而坐,一边饶有兴趣地品尝具有特殊风味的手扒羊肉,一边谈笑风生。还有两位蒙族姑娘唱着优美动听的蒙古语敬酒歌,来向客人敬酒献哈达。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一种异族风情。可是,那天天不作美,突然下了一场很大的阵雨。雨停之后,不等赛马、摔跤表演开始,我们就匆匆乘车回城了。在回城的路上,曾停车让大家尽情领略了一番内蒙辽阔草原的秀丽风光。
8月19日,上午参观内蒙古汽车齿轮厂,下午瞻仰昭君墓,并摄影留念。为了避免胡汉两家战场厮杀,王昭君毅然出塞和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人们的景仰和赞颂。
为了避免乘汽车的麻烦,我们一行于8月19日晚上就乘火车回京了。回京后,赵敬有文章记述其事。文章名为《难忘的草原之旅—— 天津铁中55届高中班校友内蒙古之旅纪实》。
1996年是我退休后,游览活动最多的一年。除8月到内蒙旅游之外,在北京还有一系列的游览活
4月27日,游览了大钟寺。5月4日,游览了圆明园。5月19日,逛了动物园。5月25日,参观了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6月1日,逛了紫竹院公园。6月8日,游览了故宫博物院。后来,6月15日,又游览了恭王府花园,参观了郭沫若故居。1996年夏,还参观了梅兰芳故居和徐悲鸿纪念馆。10月11日,游览了天安门广场。那天,距香港回归还有263天。10月17日,游览北普陀影视城(1998年9月25日,我们单位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普陀游览,我又去游览过一次)和半壁店森林公园。10月27日,参观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
1997年到1999年,没有去外地旅游,只在北京地区活动。
1997年的活动比较少。在香港回归前夕,6月29日午夜至30日凌晨,我 和老伴于瑞玲,还有于瑞玲的外甥傅侍平一起,骑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迎香港回归的群众活动。6月30日和7月1日,在家里收看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和庆典活动实况转播,同时还把一些活动场景录了像。9月28日,观赏了1997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布景风采。
1998年游览活动较多。4月25日,春回大地,大女儿陪我和老伴一起逛了中山公园,并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逛了一趟书市。6月25日,老伴于瑞玲陪 我到宣武医院看病,顺便到陶然亭公园一游。9月27日,观赏了1998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重新布置的景观。10月5日,跟二女儿、女婿一起游览了中央电视塔下面的海洋世界。10月17日,和核情报所的部分员工一起,乘车3小时,到天津蓟县境内的蓟北雄关——黄崖关游览。我和同事张本东一起攀援陡峭的黄崖关天梯,登上了黄崖关的最高点——观景台,饱览了黄崖关险要的雄姿。黄崖关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7年)。黄崖关隘,东屏悬崖,西依峭壁,自然景观雄、险、秀、古,人文景观新、奇、幽、雅,确实值得一游。10月30日 ,和老伴一起上香山,观红叶,登香炉峰(鬼见愁),游双清别墅。融入自然怀抱,领略金秋风韵,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1999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3月31日,二女儿生一男孩。那天我和老伴还有大女儿一起到人民医院等候。当第一次在护士的怀抱里看到外孙恬静、稚嫩而微红的面容时,感觉到了生命的伟大,内心非常激动。从此给我和老伴的退休生活,乃至给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牵挂和享不尽的情趣和欢乐。
这年的4月15日,二妹从天津来京看望我们。我们和二妹一起到紫竹院公园赏春。4月16日,我随老伴单位的退休人员,游览了位于京西的谭柘寺和戒台寺。在谭柘寺观赏了寺内著名的银杏树和紫玉兰花。在戒台寺欣赏了有名的古松。4月28日,到北京植物园踏青。那天刚刚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到西郊植物园,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吐故纳新,真令人心情舒畅!
5月15日是于瑞玲的63岁生日,我们骑自行车游览了元大都土城遗址,并沿学院路往北,到老字号聚福居品尝老北京风味的炸酱面(长寿面)。聚福居门面外悬挂着串串红色灯笼,店堂内摆放着一色的八仙桌,宫灯高悬,古朴高雅。服务员全是小伙子,一身中式蓝色裤褂,肩搭白色毛巾,个个笑容可掬,服务周到。进得门来,听到特有的迎宾吆喝和应答,会使人顿时有一种回到老北京的感觉。
这一年,我们又买了一张北京博物馆的通票。限于时间和地点,我们在5-6月间,只参观了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馆(5月30日)和新开放的白塔寺。6月29日,为了询问关于于晖进清华计算机学院学习的录取事宜,我和老伴骑车游览了清华大学校园。8月22日,核科技情报所组织郊游活动。我和老伴随大家一起游览了昌平境内新开放的景点——银山塔林。8月23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观了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欣赏了世界著名邮票珍品——英国黑便士邮票和中国大龙票。此外,还欣赏了大量世界各国集邮珍品,购买了部分邮品。这次参观真令人眼界大开。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为了迎接50年大庆,北京大力整顿市容,栽花种草,疏通河湖水道,开通了地铁复八线,美化了东西长安街,重整了名街王府井,新建了西单文化广场和王府井南口至东单的东方广场。此外,还修好了北京东西第二通衢,明清建筑风格的平安大道,开辟了颐和园昆明湖到玉渊潭的水上旅游航道,淘汰了小面包出租车。初步做到了天蓝、草绿、水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9月24日,我和于瑞玲参观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9月29日,大女儿陪我们逛了重新开街的王府井和东方广场。“十一”之后,曾和大女儿一起,晚七点乘双层大巴,从公主坟至八王坟,往返观赏了北京夜景。后来,我和老伴还到新建的西单文化广场一游,并逛了西单图书大厦。10月18日,我和老伴骑自行车沿新改造好的平安大街观光,并到新开放的北京面积最大的公园——朝阳公园游览。10月27日,核情报所组织离退休人员游览位于京东著名的红螺寺。我和夫人一同前往游览。在寺内我们敲响了大锺,祝福一生平安。在山上观赏了红叶,并同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并在同一大学同一个系毕业(我学核物理,他学放射化学),又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室工作,同时获编审职称的韩国光,登上了红螺寺后面的高峰。这对我的体力是又一次考验。
12月9日,我和于瑞玲到灯市口西路丰富胡同老舍先生记念馆参观。同一天,还逛了位于王府井大街上新建成的东安市场。12月17日,参观位于虎坊桥湖广会馆内的北京戏曲博物馆。之后,到琉璃厂逛了荣宝斋的画廊,参观了中国北京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主人是北京古典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今日观复斋主人马未都先生。在老字号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品尝了北京正宗的烤鸭。餐后,登上正阳门,参观了城楼上有关北京城历史变迁的展览。之后,还在位于历史博物馆门外,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倒计时牌前摄影留念。12月20日,在家里看了澳门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电视实况转播并录了像。12月22日晚,是1930年1月15日之后,69年来月光最明亮的夜晚。晚7点月球距地球最近,当天又是冬至,又正值农历己卯年十一月十五满月,我和于瑞玲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观赏了分外明亮的一轮明月,并用相机拍下了这一景观。下一次要等到2052年,我们这一代不会再有机会了。12月23日,上午我和于瑞玲参观了位于国子监街孔庙内的首都博物馆。中午在隆福寺小吃店品尝风味小吃。下午到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12月28日,到建国门内大街邮电局,在专设的邮筒内寄出了世纪交替纪念封。纪念封将在1999年12月31日24点寄出。纪念封上将盖有1999年12月31日24时和2000年1月1日0时两枚邮戳,作为永久珍藏纪念。建国门内大街邮电局也改名为新世纪邮电局,邮编是100001。本来想参观古观象台,因当天闭馆而作罢。
三、社交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大家公认的。我对社交活动一向比较积极。
1995年1月27日,春节前夕,天津铁中部分高中同学在我家聚会。参加聚会的有来自辽宁辽阳的潘毓琛和来自石家庄的陆柳霞,还有北京的赵敬、姚传洪和张守经。其实,在此之前的多次高中同学聚会,我都是积极的参加者。
1995年3月24日,是我60岁诞辰。二妹专程从天津来京祝贺。女儿女婿也都来家团聚,大家心情愉快,其乐融融。从此我就迈入了老年行列,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1995年9月20日,应邀参加了具有“核科学家摇篮”美誉的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建系4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了庆祝大会和聚餐,还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校园内摄影留念。庆祝会上有系主任胡济民教授讲话。应邀来参加庆祝大会的有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和核工业总公司的代表。1959届毕业的有23位同学参加。我在校学习时所在的143班有5位同学参加。我们这届毕业生离校也有36年了。大家都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贡献。能有机会于建系40周年之际在学校再次见面,实在难得!
同年10月28、29两日,天津铁中55届高中毕业班的同学,为纪念高中毕业40周年及母校建校77周年,在天津再次聚会。28日下午,到班主任李锡华老师家看望老师及师母。29日上午,在铁中校内会议室跟老师们见面座谈。参加这次聚会的有20位同学。他们来自北京、天津、西安、济南、南宁、重庆、秦皇岛、四川德阳和辽宁辽阳等地。来自北京的同学有7位。参加我们聚会的老师有7位。会上见到了教俄语的孔老师,令我十分激动。因为他是我的外语启蒙老师,给过我特殊的教诲。之后,我们参观了校史展览,到宁园旧地重游并摄影留念。关于这次聚会,赵敬以天津铁中55届高中班校友会的名义,写了一篇名为《扶轮学子情——记天津铁中55届高中班毕业40周年返校活动》的文章。文中详细记述了这次活动的情况。
在我退休后的1995年10月8日,1996年6月12日,1997年6月7日,1998年和1999年7月29日,老伴的大哥于葆禄都来过北京。他一来,我们家就会热闹一番。葆禄兄在辽宁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任职,是我家常客,经常有事来京就住在我们家。我们两家来往比较密切。孩子们也都在感情上对舅舅十分亲近。
1996年8月16日,到呼和浩特有一次难忘的旅程。天津铁中的老同学在呼市聚会并观赏了内蒙草原风光。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1997年1月31日,参加了核情报所在新建好的学术报告厅内组织的春节联欢会。老同事相聚,热闹非凡。
同年,5月17日,参加了天津铁中部分北京和天津的高中同学,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聚会。以在北大研究生院任教授的赵敬为主招待大家。
当年,12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历史博物馆南面的仿膳饭庄,参加大女儿结婚纪念暨生日家庭宴会。
1998年是我退休后最难忘记的一年。
这年春节过后,2月5日,我参加了《百科词典》编辑部的工作。能跟20多位同行在一起共事一年,真是一种缘分。在这一年里,在一个人际之间没有任何历史纠葛,个人之间没有任何恩怨,彼此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跟大家交往,使我的精神倍感愉悦,心情无比爽快。
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学校组织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纪念邮票。还有纪念币和各种纪念品。学校邀请了世界一些国家著名大学的校长,举办了校长论坛,并邀请校友到校联谊和观光。一连几天,校园内彩旗招展,人流如潮,盛况空前。各届北大学子,来到母校,欢声笑语,喜形于色。
我也接到北大技术物理系的邀请函,于5月3日携同夫人于瑞玲一起到校参加了联谊和观光活动。那天,我们乘出租车前往。为了让参加庆祝活动的车辆顺利通过,交警在白颐路四通桥实行交通管制,只让持有邀请函的车辆通过,别的车辆一律绕行。我们技术物理系59届的同学,先在教室集合,然后到校园内观光游览并摄影留念。校园里花团锦蔟,绿树成荫,参加活动的校友们个个笑逐颜开。我们59届毕业的同学约65人,在新建的图书馆前摄影留念。之后,分头活动。原东北人大物理系55届的同学有15人,原东北人大物理系55届老五班 的同学有6人,分别在新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和西校们前摄影留念。老同学多年不见,这次见面后感到分外亲切。此外,每人都选购了一些纪念邮品、纪念章和其他纪念品。这天,大家高高兴兴见面,兴致勃勃交谈,恋恋不舍话别,度过了愉快而又难忘的一天。
1998年6月3日,吉林大学(原东北人大)物理系55届老五班的同学16人在我家聚会。这年5月下旬,刘曼芬从长春来京办事并看望女儿。于是,由她提议组织一次聚会。主要的联系人是刘少青,组织筹备者是我和于瑞玲。经商量后确定时间为6月3日,地点就在我家。因我家地点适中,活动比较方便,而我和于瑞玲跟大家都是同班同学,活动比较自由。当同学相约陆续到来时,欢声笑语立即充满了客厅,一群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似乎都又回到了青年学生时代。40年过去了,再见面时,大家彼此相认着,问候着。而令人感动的是,谢瑾同学竟能一字不差地叫出在场所有同学的名字和绰号。范爱英同学从长春带来约10公斤重的纪念品和有关材料,分发给大家。天津来的同学还带来天津特产大麻花。长春的吴兆颜和长沙的仲伟伦,还打来长途电话,祝贺聚会并向大家问好。午餐后,大家观看校庆录像,感叹学校的巨大变化,并相约2000年(入学45年,毕业40年)在母校再相会。会后,范爱英同学写了一篇名为《多年不见分外亲——物理系五五届五班部分同学在京聚会纪实》的文章,刊登在《吉大校友》1998年第2期上,文中详细记述了这次难忘的聚会。任敬儒还把在聚会时拍下的录像材料剪辑成20分钟的录像带,题目就叫《四十年后再相会》。
1998年6月6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原半导体系)与物理系55届部分同学15人,又在我家聚会。这是物理系55届同学,在分专业之后,以原半导体班同学为主,有其他班同学参加的一次聚会。虽然不全是一个班的,但大家谈起往事仍然兴致勃勃,如数家珍,畅述友谊也都兴奋异常。这次聚会,我是以于瑞玲的“家属”名义参加的。因为1958年我就到北大学核物理去了,跟他们不是一个班的。
这两次聚会后,我和于瑞玲把洗好的照片,寄给大家。我们还把用微机打出的,参加聚会同学的最新通信地址,分发给大家,便于彼此互相联系。
10月10日,我到天津。下午跟同学去看望了生病的苑秀臣同学。当晚,参加了庆祝二妹生日的家庭聚会。
10月11日,秋高气爽。天津铁中55届高中班的同学聚会津门,祝贺铁中(扶轮中学)建校80周年。那天,校园里彩旗飘扬,鲜花似锦,人头撺动,热闹非凡。当我进入校门,看到老师和学生们在校门内迎候校友时,激动不已,感觉到像久别的游子又回到了慈母的怀抱,禁不住热泪滚滚。
铁中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焕发了勃勃生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恢复了天津市重点中学称号。以成材报国为主题的校史馆,1996年被天津市和铁道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巍巍南北两座石楼,磁石般吸引着它的儿女。“我以母校为荣,母校以我为荣”的巨大而醒目的条幅,激励着大家。回到母校,感到无比自豪。这次聚会有来自四川德阳、辽宁辽阳、河北石家庄、北京和天津的同学共16人(男同学10人,女同学6人)。大家久别重逢,欢声笑语经久不绝于耳,谈笑风生倾诉别后真情,好一片热闹场景!我给大家拍了照片,留住了值得每个人纪念的时刻。
1999年2月9日,春节前,核情报所在香山饭店举办全所联谊活动。这次活动有400多人参加。活动内容有全所大会,领导报告工作情况,并有简短演出和全所大会餐。会餐之后,分散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电影录像,有舞场和卡拉OK,有保龄球和体育器械,还有游泳和桑拿浴等等。大家随意参加,尽情玩乐。我在室内游泳池参加了游泳并洗了桑拿浴,欣赏了香山饭店的内外建筑风格。这座饭店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很有点中西结合的特色。此外,原来教材室的同仁们还聚在一起摄影留念。这次活动大家玩得比较尽兴。
1999年9月6日,应东北人大老同学吕仲英的女儿王彤的邀请,我和于瑞玲参加了吕仲英女儿在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内举行的婚礼。吕的女儿在美国工作,找了一位犹太人郎君。婚礼就是按照犹太人的习俗举行的。还专门从美国请来了侯拉比(RABBI
THAL,美国犹太祷告联合会主席。“拉比”即犹太教老师)主持婚礼。结婚仪式既隆重又别具一格。新郎由母亲和姐姐陪伴,新娘由父母陪伴步入会场,站在“户蓬”(户蓬即天盖。传统的户蓬用祷告时披在身上的披巾做顶,由四位亲人或朋友支撑)之下。拉比在“户蓬”下用希伯来语向新婚夫妇祝福。新人交换戒指,象征将融为一体。新人分享第一杯红酒,象征同甘共苦。犹太婚礼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新郎要摔碎一只玻璃杯,象征杯碎难复原,许诺不反悔。两人将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新郎吻新娘,大家齐呼“Mazel
Tov!”(贺喜你们!)。参加婚礼的有新娘的父亲(吕的前夫)王世伟(也是东北人大的同学)偕夫人,以及王家的亲友;吕家的亲友、同学和吕仲英女儿的美国朋友。吕仲英的现任丈夫也参加来做录像工作。婚宴十分热闹。吕仲英还兴高采烈,即兴起舞。??

1999年9月8日,东北人大同学刘少青、张淑菊、张耀光和孙学智来访。刘少青和孙学智转达了他们参加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40周年系庆的情况,并转达了留校同学打算在2000年,在长春搞一次物理系55级全年级的聚会。
晚上,孙学智宴请了大家。
1999年12月16日,东北人大物理系55届
老五班同学任敬儒、何佩伦及夫人周老师、还有刘少青来访。任敬儒在微机上演示了他做好的电子像册式的同学通信录样本。大家又畅谈了一番,尽兴而归。大家对电子像册通讯录提了意见和建议,并在一起讨论了2000年回学校聚会的事。
四、活到老,学到老。读书、看报、上网、写作,有时听听音乐,看看VCD和电影录像,是我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退休后的这几年,我陆续读了一些书。这些书中有一本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冰、范海燕译的,《纽约时报》排行榜畅销书——《数字化生存》。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的未来学家。书中描绘了数字技术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革。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读的随笔有(宋)洪迈著的《容斋随笔》(白话)。洪迈是宋朝学识渊博、著述颇多的一位士大夫。《容斋随笔》是他博览群书时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资料丰富,议论精彩,格调高雅,考证确切为特点。阅读此书,受益匪浅。读的散文有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和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林清玄散文》(王琦编)。为了写我的回忆录,还读了席宣、金春明著的《“文化大革命”简史》。此外,还读了汉司马迁的名著《史记》的部分内容。读过的回忆录有冰心著的回想录《世纪之忆》、许家屯著的《许家屯香港回忆录》和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写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后两种在国内是禁书,我是在路边小贩手中买的。读的报告文学有《雪白血红——辽沈战役纪实》。作者张正隆是一位军队作家。书中描写了东北那场最后的战争。据说,这本书也不让公开出版发行,我也是从路边小贩手中买来的。从小贩手中买来的还有纪实小说《天怒——反贪局在行动》和《中共“太子党”》两本书。
退休后还读了中国古代四大讽刺小说中的《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读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及《诗经》的部分名篇。读过的近代中外小说有贾平凹的《废都》,英国人尼古拉斯·埃文斯写的《马语者》(1995年英文版,1996年杨玉娘译中文版,作家出版社),日本人渡边淳一著的《失乐园》(1998年秦芯译中文版,远方出版社)和英国本世纪鼎鼎大名的作家戴·赫·劳伦斯的名著《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英文版。1936年饶述一译,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中文版)。这本书出版以来,曾引起激烈争论。因书中大胆地描写了性爱,被英国政府列为禁书,直到1960年才解禁。新中国建国以来,从未出过中译本。其实,这本书的主题是严肃的。作者在书中描写了英国贵族的守旧、无为、空虚和腐朽,写出了作者对中产阶级和劳动阶层的同情。
读书之外,读报读杂志也是一种高级的消遣。家里订了一份《北京晚报》和一份《文摘报》。不断零买的报纸还有《采风报》和《健康文摘报》。阅览的杂志有《电脑爱好者》《电脑界》和《北京电视周刊》。有时也看看《读者》。
除了读书看报之外,有时还听听音乐。我喜欢听旋律优美的中外名曲轻音乐。最近几年,我们家都收听收看一年一度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且都录了像。有时也看看电影录像和VCD故事片。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退休后到目前,只在市内电影院看过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电影票还是二女儿给买的。在核二院礼堂看过一两次招待电影。一般都是在家里看电视剧和新闻节目。
休闲生活的一项活动就是养花种草。这项活动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母亲生前喜欢养花。花的品种也很多。大棵木本的有橡皮树、夹竹桃、昙花、虎刺梅,蟹爪兰。小棵草本的有洋绣球、玻璃翠、海棠花、吊兰和文竹。还有令箭花、仙人球和仙人掌。有时还种朝天椒和指甲花。每年春夏秋三季,阳台上摆满了花卉,显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入冬便挪进屋里。我从西北还带回来过名贵的花卉倒挂金钟,但在北京很难度过炎热的盛夏。那时,橡皮树树叶肥厚油绿,夹竹桃粉红色和白色的花朵开满枝头,昙花一年几次开花,兴盛时开过几十朵昙花。虎刺梅和蟹爪兰棵大花多,几乎四季不断。后来,母亲在虎刺梅和蟹爪兰盆里浇了食醋,虎刺梅和蟹爪兰就一命呜呼了。橡皮树棵太大,又终年不见太阳,枯死了。夹竹桃棵太大,家里放不下送了人。大猫咪咪专咬吊兰,后来也不养了。在母亲去世后就只剩下昙花、文竹、令箭、绣球和仙人球了。再后来,因小猫贝儿贝儿专啃文竹,文竹也养不住了。在我退休之后,又养了几种花草。其中有金橘、吊兰、一叶兰、马蹄莲、君子兰、巴西木、荷兰海棠和藤萝。后来,巴西木枯萎了。金橘也干枯了。只有吊兰和藤萝生长茂盛,特别在冬季,阳台上一片生机盎然。而在开花季节,虽然花草不少,却是花开不多,显示出的景象是“绿肥红瘦”。这就是我们家的养花兴衰史。常养不衰的是水仙。婀娜多姿的水仙,叶片秀丽,花香袭人,形态高雅,春节前后置于书桌或窗台之上,给人带来一屡春意。
在于瑞玲的策动之下,我们家在1997年初买了一台家用多媒体电脑。配置是:
Pentium MMX 166处理器;32MB内存;1.7G硬盘;8倍速光驱;15英寸MAG显示器;56kbps
FAX MODEM
网络系统。当时这样的配置算是较佳配置了。我们还买了电脑入门书和指导电脑学习的《开天辟地》光盘,从头学起。学习逐步深入和提高。我和于瑞玲学会了用微机写作,上网冲浪和收发电子邮件。有时在微机上看VCD,播放CD听听音乐。为了在微机上练习绘画,后来在1998年又添置了扫描仪(分辨率600×1200dpi),更换了彩色喷墨打印机(HP-200换成了EPSON
STYLUS PHOTO700,分辨率1440×720dpi照片质量打印)。于瑞玲还学会了修复旧照片。
有了微机,给我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上网是这两年来的时髦。我也赶了一回时髦。我从1997年末开始,每天上网半小时左右。主要浏览中文网站的时事和社会新闻,以及科技、经济和艺术类栏目的内容。因中国发展国际互联网(internet)信息产业(IT)起步较晚,系统信息传输速度太慢,中文网站内容信息贫乏和雷同,在半小时内看不到多少东西。又因价格昂贵(上网费12元/小时,电话费0.18元/3分钟),经济负担太重,上网时间不能太长。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十分便捷。但因家里有微机的不多,所以应用还不普遍。今年逐步开通了互联网电话(IP电话)并降低了上网费和上网电话费,估计上网人数会由目前的400万人增长到1000万人。今后,随着家电网络化和普通电话或手机因特网联网,上网人数还会增加。
由于家用微机多媒体功能逐步加强,我们家微机的内存和硬盘都已显出“力不从心”了。我们正准备给微机升级或者更新微机——扩大内存和硬盘的容量空间。
微机是我写作的有力工具。从1997年到现在,我一直在用微机写我的回忆录。开始,在微机上写作速度很慢。经过一段时间,我在微机上写作的速度逐步加快了。现在给亲友写信也都用微机了。
还有一项活动就是集邮。我在未退休之前,在单位就开始收集邮票了。个别邮票还参加过单位举办的邮展。那时因我不是集邮协会的会员,由单位集邮协会的负责人给代买邮票,品种和编号都不齐全。退休之后,从1997年开始,在邮局预定邮票。这样,国内每年发行的特种邮票和纪念邮票以及小型张就收集齐全了。1997年是在百万庄邮局预定的。因有一期的邮票去取票晚了一天,邮局就不给了,惹了一肚子的气。第二年(1998年)就转到复兴门外大街邮局预定了。复兴门外大街邮局人太多,每次取票都要排很长的队。于是,1999年又转到西直门外大街邮局预定。2000年是在紫竹桥邮局预定的。这里离我家更近一些。这几年邮品收集得比较顺利。除收集了预定的特、纪邮票和小型张等邮品外,还收集了部分首日封、实寄封、邮折、极限明信片等邮品。1999年8月23日,我和于瑞玲还参观了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欣赏了世界顶级著名邮票和邮品,大开了眼界。1999年12月28日,我还专门到建国门外大街邮局,在专设的“世纪信箱”寄出了特制的千年更替纪念封。封上加盖了“1999.12.31.24”和“2000.01.01.00”两枚邮戳,可作为永久珍藏。12月31日,我还到西直门外邮局,寄出了明信片和贺卡。明信片和贺卡封上面也都盖上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邮戳。我的集邮活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集邮,只能算是个集邮爱好者,玩玩而已。
总之,退休后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