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后记和跋

 

 

后记和跋

 
 

 

我在退休前就打算写自己的回忆录,并做了一些准备。退休后,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就陆续使用微机写作了。因那时还要到《百科辞典》编辑部上班,写作时断时续。从1999年初开始,在《百科辞典》工程下马之后,我就每天上午写作近3小时,下午搞家庭采购,干家庭杂务,或读书看报,或查考资料。晚上看电视休息。到目前为止,已写就15万多字初稿,接近了尾声。下一步,还要修改原稿,选取照片,排版印刷。事情还有不少。

写回忆录成了我退休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写回忆录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给自己树碑立传。实际上,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也没人看得上,更不会给发表了。而我是要把我的一生总结一下,作为一种纪念。一方面回眸往日岁月,可以“三省吾身”;另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一些了解自己的材料。当然,我的这些经历的背景,也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的背景。只是每个人经历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经历了解放后50年的各项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我的这些经历,仅仅反映了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情况。当然,这些经历也会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一些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情况和社会政治背景的情况,可以作为新中国50年历史的一点见证。我希望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都来写点自己的经历,给后人留下点了解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材料。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如何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在思想和感情方面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回忆录要写的内容,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亦或是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凭空杜撰。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方面当然要靠挖掘自己头脑里存储的信息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有文字材料作实际根据,再加上自己的编排组织功夫,才能顺理成章。当然,要把回忆录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妙笔生花,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在这方面差得还远。我能做到的只是真实地记述我的一生。

对家庭的变迁情况,我是经过一番考查研究的。这里有家谱记载,有我母亲的口述和三叔、四叔提供的材料。二妹也对这部分内容提出过意见。时间地点和事件内容,都是可靠的。童年、少年和求学时代的情况,主要是靠记忆了。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那段秘密生活经历,由于保密关系,手头留下的文字材料极少,仅靠脑子里的记忆写起来也很吃力。幸好有不少已公开出版的书籍,记载较为详细,可供参考。在清华大学的那段经历,只有6年,时间较短,记忆还很清晰。到核情报所(原子能出版社)工作时间较长,有15年,且事情较为琐碎,只能抓住较大的和比较重要的事情,归纳起来写了。这一段保留下来的文字材料较多,写起来不是太困难。最后部分,刚刚过去五年,各种情况记忆犹新,材料也齐全,写得细致一些。我写的是我个人的经历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历史。

这里,我要十分诚挚地感谢跟我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人于瑞玲。她一直在全心身地支撑着这个家。这次,她对我也给予了全心全意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才使我能踏下心来回忆和写作。

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我愿以此书献给未来,并祝愿人们在新的世纪生活更加美好!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北京


 

    我和老崔共同生活已四十年了。他退休后提出要把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写一写,我支持他。因为至今在崔氏家族上下几十位亲人中,他是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在他大学毕业时又赶上了国家发展两弹一星,他有幸投入到国防尖端科研生产的洪流中。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他也经受了考验与锻炼。在为中国原子能基地的建设、核科研与生产、核能人才培养和核科技图书出版事业的奉献中,使自己成长和成熟起来。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记录下来,对他自己和他的家庭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老崔童年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可能步他父辈的后尘,成为一名工人。但基于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走上了父辈没有走过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知道考虑自己的前途了。在他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他就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刻苦奋斗。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既没有人督促和指导,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从而也就造就了他独立思考自强不息的能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刻苦精神与毅力。就这样,凭借着个人的拼搏与机遇,使它成为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就跟千千万万的我国知识分子一样,他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就。但他幸运地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工作。他为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在祖国的建设中,哪怕是起到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作用,或是只添上了一片瓦甚至一把土,到退休时回首往事,也于心无愧。这不是自寻安慰。在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当中,不图名利,不顾个人困难与安危,一心一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默默奉献他们一切的人,绝非少数。这些人作人做事的准则,就是默默奉献。他们可能得不到他们应获得的荣誉和回报,但他们的业绩与精神,后人是不应忘记的。荣誉与地位只能体现在确有突出贡献的人身上,而不应包括那种不择手段沽名钓誉捞取好处的人。由这种人玷污的荣誉与地位是一文不值的。老崔是幸运的。他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取得的业绩,经过几年三个回合的评选,在同级专业人员中还较早地通过了正编审(教授级)的职称评定。

1955年我和老崔以及京津几十名北京大学考生一起到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现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学基础课。我们分在一个班。按原计划学习三年基础课后,原北大考生还要回北大学核物理专业。但由于政治与教育形势的发展等诸因素的影响,三年后只回去了一部分。老崔回去了,我留下来学半导体物理。那时,我们这一代人尽管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国家需要和组织决定总是放在第一位。人们只是单纯地等待组织安排自己的命运。我虽没有返回北大学习,但在毕业前不久,连毕业论文都来不及做完,就与其他五位同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不久我就开始参加了我国发展地空导弹的科研工作。也正是这个机遇,使我和老崔结婚后在北京安了家。并把受苦几十年的老崔的母亲接到北京,让老人享受了天伦之乐,欢度了幸福的晚年。

在三年的同学期间,我和老崔只是一般的同学关系。给我的印象是,他学习还较努力扎实,身体好,课余还见他吹吹笛子拉拉胡琴,好像兴趣也较广泛。他是系学生会干部,活动自然要多些。我身体不算好,体育课好多项目免修。平时,我不爱说不爱动,只抓个人学习。除了班集体活动,很少与男同学交往。老崔返回北大学习后,在我们的通信往来中,我也只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礼尚往来而已。在校学习时,我真还未把个人生活的事提到日程上来。只不过通过通信又加深了一些了解,增加了一些好感。当老崔提出确定朋友关系时,我才认真地思考了一番。说实在话,那时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浪漫。尤其对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我来说,好像也没有那么多激情。而老崔倒是很执著和主动。在确定朋友关系后,有时老崔诗兴大发还给我写上几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我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还是先恋爱后结婚,那时真是说不大清楚。几十年过去了。在分居两地十多年间,我们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与坎坷生活的磨练,但任何事件也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与各自的事业。这里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全力支撑了我们北京的家。我一面要照顾好家庭老小,应付好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面还要拿得起来并完成好本职工作。我所做出的付出,是现在一般青年人(包括我的女儿们)所难以承受和理解的。

老崔是学理科的,但他对天文史地以及文学等也有所涉猎。闲下来常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我不好评价他知识有多渊博,但平时山南海北聊起来,好像他总略知一二。这个回忆录是他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文章叙事清晰,朴实无华,真实地记述了他几十年的方方面面。能把几十年所经历的事情总括起来,从回忆往事、搜集材料、核对事实,直到整理成篇,确实也是不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本来公元2000年底他就想付印出书或刻出光盘。后因要照顾第一个小外孙冉冉(王云暄),来不及安排而拖延下来。现在第二个小外孙壮壮(姜书涵)已出世几个月了。我在照顾小外孙的同时又抽空看了修改稿,并写上几句,算是我对他支持的实际行动吧!

 

                                             于瑞玲

                                              20021124

 

主要参考文献

 

[1]      金春明 著.“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2]  约翰·W·刘易斯  薛理泰 编著.  丁等译. 中国原子弹的制造.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

[3]  孟宪勇 编. 原子能工业.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8.

[4]  社长总编办公室 编. 原子能出版社20周年纪念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

[5]  马栩泉. 清华大学核研院简史. 新清华(增刊). 19941014.

[6]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编. 核科学家摇篮.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成立四十周年  1955-1995.

[7]  范爱英. 多年不见分外亲----物理系五五届五班部分同学在京聚会纪实. 吉大校友  P25 .1998年第二期(总第十二期). 19986.

[8]  天津铁一中(扶轮中学)校史办公室 编. 天津铁一中(扶轮中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专刊(1918---1988). 1988年六月.

[9]  崔朝晖. 801反应堆正常运行与事故情况下的辐射监测和评价(1967—1973).1983.

[10] 核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 801反应堆工程退役可行性研究安全分析. 19983.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