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童年纪事

(1941—1949)

 

 

 

5 晋中公学招生和支援前线

 
 

榆次解放不久,街上就贴出了晋中公学的招生简章。简章称: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办的,招收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及同等学力者,学习期限是36个月,学习期间学校供给食宿、发给津贴和服装。校长是当时任太原前线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学校地点在山西太谷。另外还有一份晋南公学的招生简章,内容与晋中公学的大体相同。校长是贺龙元帅。学校地点在山西临汾。当时,这样的招生条件对家庭困难的同学很有吸引力。同学中报名的不少。我那时读完了小学五年级,以同等学力,瞒着家里也去报了名。考试的题目有:中国人民的领袖是谁?世界人民的领袖是谁?国民党的军队为什么打败仗?……因为刚刚解放,对“中国人民的领袖是谁?”这样的问题答错的人不少。我对前面的两个问题都答对了:毛泽东,斯大林。但对“国民党的军队为什么打败仗?”这个问题却颇费了一番脑子。最后回答是:“他们吃不饱”。到底考上考不上心里没谱。等到发榜时一看,居然榜上有名。待我兴冲冲回到家里把被晋中公学录取的事一讲,得到的回答却是当头一瓢冷水:不许去!因为在大人们的头脑里还有“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思想。而我又是父母的独生儿子,害怕参了军,有个好歹。就这样,使我失去了一次1948年参加革命的机会。在考取并报到的同学中,到1955年解放军授军衔时,有的在空军已被授予了中校军衔。

1948年榆次解放了,太原尚未解放。北街小学开学之后,一些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就在学校教学生扭秧歌,教唱革命歌曲。最早学会的歌曲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学校的老师们还排演过歌剧《赤叶河》。学校的气氛十分活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街头搞宣传活动。到街上宣传时,先扭秧歌,再唱歌,接着是关于太原前线和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演讲。此外,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那时在学校小乐队里吹笛子。一有宣传活动我就跟着去拌奏。太原与榆次相距仅30公里。太原前线有时战斗很激烈,在榆次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和爆炸声。学校里一位太行二中毕业的女老师的丈夫就在太原前线牺牲了。据说是一位解放军的团长。当时,榆次是后方,有很多支援前线的活动。如各家各户都有给解放军做军鞋的任务。我母亲就做过军鞋。我们学校也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支援前线。任务是往前线送门板,供太原前线解放军修筑工事。门板都是从各家各户的门上摘下来的。我们早晨出发,向北走了一天,到达北山后,当晚顺山路继续向太原前线方向前进。当时宣布:一律不准点火,不准高声讲话。我们每两人抬一扇门板,排成一行鱼贯而行。从山上往下看,远处可以看到太原城内的灯光。这时,我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同学们的喘息声和走路的脚步声。把门板送到前沿阵地之后,我们便沿原路返回。来回有百十里地,由于紧张和兴奋的缘故,并不感到疲乏和劳累。

这也可算是我对建立新中国所作的一件事情吧。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