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教育局开会之后,我便回到山西榆次家里。不久就收到了东北人民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书。通知书规定9月1日报到,而我在8月25日就到达了长春。提前报到的还有潘美丽同学。她后来跟我分在一个班里。当时因学校还未准备好新生宿舍,我就暂时住在物理系二年级一位暑假未回家的印尼华侨的房间里。这位同学非常热情,介绍了不少学校的情况,还给我看了他的不少照片。我也趁机对学校情况及周围环境做了一番了解。
长春原来是伪满洲国的首府,名曰新京。在学校西面幽静的新民大街两侧建有八大部。在学校东面有宽阔的斯大林大街贯穿市区南北。学校所在地区,街道整洁,建筑宏伟,树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东西走向的解放大路北侧,由东向西分别是:外面贴有白色瓷砖的校部大楼,化学楼,大操场,红色的数学楼和灰色的物理楼。教学楼的北面掩映在树丛中的红色洋房,是教授们的寓所。解放大路南侧,穿过居民区有三座学生宿舍楼。靠东面的是物理系和化学系的学生宿舍。中间的是中文系历史系经济系和法律系的学生宿舍。西面的是数学系的学生和青年助教的宿舍。宿舍楼前面有很大一片低洼地,低洼地里有一个大土丘。洼地里和土丘上长满了杂草和灌木。洼地的四周有不少树木。
东北人民大学是解放后经院系调整后而建立起来的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当时,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长是孔学权威匡亚明。教学力量很强。教师中不乏国内著名的学术权威和教授。如物理系主任余瑞璜(金属物理学家、学部委员),化学系主任唐敖庆(量子化学家、学部委员),数学系主任王湘浩(数学家、学部委员)等。在他们麾下,还有一批年轻而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授,如物理系就有苟清泉教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吴式枢教授(理论物理)朱光亚教授(原子核物理)等七八位。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也是人材济济,国内有名。
东北人大的物理系有学生800人,是学校的一个大系。系主任是余瑞璜,副系主任是苟清泉和吴式枢。一年级新生有150人,按甲乙丙丁戊(一二三四五)分成5个班,每班约30人。女生约占三分之一。我被分在戊(五)班。班长是一位调干生,叫王伯仁。我们班的宿舍,男生在一楼阳面,一间屋住7~8人,床是上下两层的。女生都住四楼。学生们吃的是包伙。每月11元钱。开饭时8人一桌。主食主要是高粱米饭,副食花样还不少。起初,关里去的学生吃不惯高粱米,多有大便秘结者,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
与关内的大学不同,东北人大没有围墙。学校没有自己的小社会,完全置于大社会之中。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也不同于中学。首先是主讲老师跟学生接触少,讲完课就走人。其次是主要课程都没有教材,只有参考书,上课要记笔记。第三是教师一次讲课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第四是上课没有固定地点和固定时间。课程表经常变动。自习也要自己找地方。第五是虽然学校有作息时间表,但作息时间基本上还要靠自己掌握。当然,不同的地方还有好多。总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