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求学时代

(二)大学

(1955—1959)

 

 

 

6 湖光塔影好读书

 
 

19587月初,物理系在物理教学楼阶梯教室召集三年级同学开会,系党总支书记温希凡讲话。他说:根据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系里选调部分三年级同学到北京大学学习原子能专业。这部分同学是经过审查挑选出来的。原来从京津来的同学,本来就是北大的,现在还回去吧!接着宣布了去北大学习的同学名单,约30人。并宣布由我负责带队前往北京。同时化学系也有部分同学去北大学习。领队的是崔玉琢。在物理系选调的30人中,五班的除我之外,还有王金煜、何佩伦、申本新、任敬儒、魏凤歧、齐佩之。在此之前,同学们都不知道北大来选调学生的事。我只知道叫我去校医务所检查过两次眼睛。至于为什么检查眼睛,当时并不知道原因。现在才恍然大悟。另外物理系还派去了一部分代培生,如王长儒、金明芝等人。其他京津来的同学,这次没有回北大。其原因可能跟反右派运动后的情况有关。另外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也选调了一批代培生到北大学习原子能专业。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时,要办理离校手续,购买车票,托运行李,紧忙了一阵。同学们在一起同窗3年,一旦要分开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临走时,不少同学到火车站去送行,有的同学还送我们到车上,最后只能洒泪惜别。

第二天到达北京前门车站。北大有人来接。我们就被安排到中关村19号楼住宿。开始,因人未到齐,我就暂时和武汉大学来的一位调干生张培望同住一室。当时我正犯脚气,给张培望的印象很深。待各校来的同学到齐后,核物理专业的学生按教研室不同,分成了侧重于不同专业的4个班(类似于4个专门化):代号是141(核电子学)、142(核理论)、143(核物理)、144(加速器)。一个班大约40人。我被分到143班。班里的同学来自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和山东大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代培生,党员占的比例很大,政治氛围很浓。

我们到达北大时,正值全国处于大跃进的高潮。全民大炼钢铁热火朝天。我们没放暑假,也没去大炼钢铁,而是留在系里大搞“科研”。我们143班就在原子能系教学实验大楼3层的实验室内,在核物理教研室助教卢希庭和陈坚等人的指导下,有的焊接电子学线路组装万进位定标器,有的制做碘化钠晶体准备探测器。我就和夏宗璜、梁仲鑫等同学在焊接电子学线路那一组。别的班有的做核电子学仪器,有的做静电加速器。有的还要在金工间摆弄机床,敲敲打打做机工、钳工和钣金工的活。那时,同学和老师打成一片,早起晚睡,忙忙碌碌,个个都干得十分卖劲,热情很高,真还有点“大跃进”的架势。就这样干了一个月。做出来的碘化钠晶体、万进位定标器和静电加速器等还参加了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同学们在科研实践中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也浪费了不少科研器材和物资。当时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收获与浪费相比,只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但是,后来的经验证明,用大轰大嗡,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搞科研,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径。

大搞一个月“科研”之后,就正式开学了。由于炮击金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9月初在全国大搞民兵师的同时,北京也组建了首都民兵师。首都高校也组建了首都大学生民兵师。北大各系都抽出一部分身体强健的学生参加民兵师的训练,我也是参加民兵训练的一分子。我们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持枪操练步法。要求横排100人走成一条直线,竖行100人前后走成一条直线。当时天气很热,在大操场上连续操练34个小时,实在是一件很苦的差事。

1958101日,我们上穿白衬衣,下穿蓝裤子,肩背79式步枪,在威武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伴奏下,以首都大学生民兵师的旗帜为先导,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了天安门,接受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检阅。当时确实有一种无限豪迈的感觉。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那时也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民兵师,也是给他看的。意思是叫他知道人民战争的厉害。

当年10月我们还曾到北京郊区县帮农民收获白薯。总共去了有一周时间。我在地里用箩筐挑白薯,特别卖力气,受到大家的称赞。那年白薯丰收,我们在系食堂吃饭,花5分钱,白薯随便吃。

我们核物理专业学习的课程有量子力学、原子核理论、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方法、放射化学、带电粒子加速器原理、核反应堆概论、辐射防护和英语。原子核理论与原子核物理由系主任胡济民教授主讲。核物理实验方法由副系主任虞福春教授主讲。其他课程分别由较年轻的教师任课。由于原子能系是刚刚建立不久的系,青年教师较多。为了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作为一种试验,个别课程有时还请同届学生给同届的同学讲课。时间少课程多,有的课程如第二外语英语,则采用集中时间突击学习的方式。我们班是实验核物理专业,做实验比较多,大约有几十个。这些实验,诸如磁谱仪、25MV电子感应加速器和多道分析器等实验,体现了当时国内核物理实验的一流水平。

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给我们打下了进入中国核事业领域的知识基础。为了适应我国核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同学提前毕业到兰州504厂(核扩散厂)报到。大部分同学在19598月毕业,离开了享有“核科学家摇篮”美誉的北京大学原子能系。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