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我到原子能出版社教材室工作时,第一轮教材编审出版规划(1978-1983)中的,
54种教材选题已经分配完毕。到1983年完成了36种教材的编审出版。其余18种教材或因作者写作拖延,或因作者变动(如出国)无法动笔。还有的转到了第二轮教材出版编审规划。虽然我没有承担第一轮教材选题任务,但是那时我并不轻松。我确实感到有一种压力。我必须迎头赶上去。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只能拼命抓选题,尽量多发稿。到1986年评聘高级职称时,我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⑴ 狠抓参考书选题,力争多发书稿。
编辑发稿种数和字数,是衡量编辑工作成绩大小的主要尺度。尽量多发稿,这一点是我在原子能出版社的立足之本。我作为责任编辑,5年共发排参考书书稿13种,270万字,每年平均发稿54万字。那时出版社要求每个编辑每年发稿量为40万字。特别要提出的是《电离辐射剂量学》第一版1981年出版后,责任编辑吕德聪调到部二局工作。第二轮教材编审出版规划(1984-1990)中作为再版书,由我承担责任编辑。这本书的作者是苏州医学院的讲师李士骏。审校者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的史元明副教授。这本书的第一版写得概念清楚,文笔流畅,在同期的教材书稿中,是属较好的一种。但是,出书后书中很多材料已经过时,有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量大、难学,学生负担过重。这就需要在修订第二版中做较大的修改。1983年8月15日至22日,在黄山开会修订写作大纲时,我参与了不少意见。作者对电离辐射剂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剂量测量的基本原理作了大幅度改写,并补充了辐射防护领域近年提出的若干新的辐射量,删除了一些不常用的资料和表格。作者于1985年6月26日交稿。683页书稿182张插图,版面字数44万,我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加工完毕,于8月30日发稿,1986年11月出版,在出版社前后仅历时1年。这在当时来说,出书周期是相当短,出版速度是相当快的了。这本书出版后受到教授、专家和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并于1992年被评为部级(中核总)高校优秀教材奖优秀奖。
⑵ 认真复审和终审书稿。
为了保证出书质量,出版社实行“三审制”。就是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出版社出书的原则是“文责自负,编辑把关”。三审就是出版社对书稿质量把的三道关。特别是终审,要最后签发稿件,要对书稿在政治上、技术上、文字上负全面责任。原子能出版社是与核科技情报所合在一起的,在体制上不够健全。特别是教材室当时准许直接发排书稿,三审就变成了责编初审,组长复审,室主任终审。但因复审者自己也是责编,他的书稿就要由别人复审。终审人一般不当责编,但当要终审的书稿多而又集中,教材出书时间又不能拖延时,一部分终审工作也只能委托别人来承担了。我那时就承担了很大部分的复审和终审工作。从1980到1986年一共复审书稿11种,494.28万字;终审书稿38种,914万字。其中我参加终审的上海交通大学谢仲生等编的《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上、下),1987年获部高校优秀教材奖特等奖。上海复旦大学吴治华等编的《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上、下)(第二版),1978年获部高校优秀教材奖优秀奖。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刘树铮(校长)编的《医学放射生物学》(第一版),1987年获部高校优秀教材奖优秀奖。
⑶ 参加调查研究。
1981年6月8日至7月9日,部教育司组织教材室编辑到有关高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教学情况、教师水平和对教材出版方面的意见。教材室参加调查的有6个人(物理组2人,化学组3人,堆工组1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我们由教育司的贺兴章同志带领,先到合肥中国科技大学。重点是科大近代物理系。那时,梅镇岳教授任系主任,但他平时住在北京,不在合肥。原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同届,北大同期毕业的同学尹鸿钧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此人对我们一行不大热情,有点摆架子。那就公事公办,座谈会开完我们就走人。其实,科大近代物理系的一般教师,多是1963年毕业的。中国科学院的有名气的教授给学生上不了几堂课,仅仅是挂个名而已。
第二站到南京大学。重点是物理系和地质系。那时,原于1956年在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我们光学的冯致光先生任物理系主任。当然,他并不认识我这个学生。在南京大学的活动很顺利,他们的师资力量较强,很希望核工业部在办学条件方面,给他们以支持。除工作之外,我们在南京抽时间游逛了风景秀丽的宣武湖公园,瞻仰了庄严雄伟的中山陵,参观了浩大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
第三站到苏州医学院。这是核工业部自己的学校,我们一行受到了热情招待。他们的放射医学系,组建时间短,师资力量差些,但写教材出书的积极性却很高。校系领导把编写出版教材作为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都很支持教材工作。我们在工作之余,游览了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怡园等苏州著名的园林。园内花木山池,廊榭亭台,小桥流水,玲珑雅致,疏密相宜,典雅幽美,各具特色。真是移步即景,美不胜收。此外,我们还游览了沧浪亭,寒山寺和虎丘山。
第四站到上海复旦大学。第五站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较好,写出的教材质量较高。在上海交大,主要是到热能工程系了解核反应堆专业情况。在交大,此专业不大受重视,有被挤掉的可能,教师们都希望得到二机部的支持。在上海期间,我们逛了南京路和外滩。只见人多楼高,一片灰蓝色彩,没有给人以美感。
在到上海之前,我们一行曾到杭州一游。我们从苏州乘船沿大运河航行,一夜之间便到达杭州。我们在武林门码头上岸,就住在西湖东岸的一家普通旅馆里,游西湖很方便。第一天,我们按反时针方向沿西湖游览了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著名景观,并在三潭印月留影。西子湖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就像西施美女,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欣赏夏日西湖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第二天,游览了岳王庙、岳坟和灵隐寺。岳坟墓阙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灵隐寺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大殿内著名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腹,满脸堆笑,让人们皆大欢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确实名不虚传。
⑷ 参与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制订。
1983年8月15日至22日,核工业部教育司在黄山召开第二轮高校原子能类教材编审出版规划会议。会议地址在黄山云谷寺。代表们住在竹材搭建的非常别致的房子里,无论开会和睡眠,都凉爽宜人。会议安排很紧。主要讨论编审出版规划。抽空还要讨论一些教材的编写大纲。《电离辐射剂量学》(第二版)的编写大纲就是在这次会议当中穿插讨论的。在编审出版规划讨论中,经过各校推荐和议论,最后确定了核工业部1984年—1990年教材编审出版规划有126种教材。参加会议的约有40余人。除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上海、西安)、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哈工大、中国科大等高校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专业派代表参加会议之外,原子能出版社、原子能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正式会议开了5天。其余两天让大家游览了著名的黄山名胜。
第一天我们每人拄一根竹仗,由云谷寺攀登上山。为了安全,“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我们走走停停,约3小时后到达黄山北海。一部分人住在北海宾馆,一部分人住在平房。大家安顿完毕,稍微休息之后,就分头游览去了。我和军科院的张卿西教授、原子能出版社的刘荣久工程师、康增寿医师(后调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等人,爬山最快。我们翻过光明顶(海拔1841米)、鲤鱼背,爬上了陡峭的黄山第一峰——莲花峰(海拔1867米)。石阶倾斜约有70—80度。在攀登中,飞云时而在脚下流逝,时而在头顶翻腾,时而人在虚无飘渺的云雾中,真令人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返回住地的路上,绕飞来石一周并游览了其他景观,如:栩栩如生的梦笔生花、仙人指路、仙人下棋、龙爪松、黑虎松等等。那真是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黄山以云海、奇松、怪石、温泉著称于世。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我们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领略一二。当晚在山上住宿。第二天有蒙蒙细雨。我没有登奇险的天都峰,直接从云谷寺下山了。很巧,原东北人大物理系55级的同班同学周介文,代表吉林大学也参加了会议,同我一起下山。
1986年1月15日,核工业部给出版社正式下达了126种第二轮高校原子能类教材的编审出版任务。“文革”灾难当中,高校是受害重灾区。“文革”后,第一轮教材的出版,对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四化人材,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说,第一轮教材只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而第二轮教材要着重提高质量,扩大品种,逐步形成特色。主要任务是要出版一套本科生的基本教材,兼顾研究生用书和教学参考书。此外,还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外教材。
1987年12月29日,核工业部给出版社下达了13种第二轮高校原子能类教材补充编审出版任务。这是把一般核科技书转为高校教材参考书。为的是可以从国家教委得到教材补贴。大约可以给出版社节省20多万元人民币的经费。这也是我抓的一项工作。华明川和鲍世宽译,华明川校,我当责编,作者是原苏联著名教授Н.Г.古雪夫(Н.Г.ГУСЕВ)等编著的《电离辐射防护》(一、二卷)一书,就是从原苏联引进的一套高校教材。
1989年4月20日,核工业总公司给出版社下达了55种第三轮高校原子能类教材编审出版任务。
1991年10月13日,核工业总公司给出版社下达了29种第三轮高校原子能类教材补充编审出版任务。
1991年10月16日,核工业总公司给出版社下达了16种中等专业学校原子能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