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真情无限

 

 

2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35324日(农历二月二十),我出生在河南淇县一个叫泥河村的小村庄里。淇县古称朝歌。《封神榜》中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朝歌。目前县城里还有一处古迹叫做摘心台,相传就是殷纣王摘取宰相比干心脏的地方。现在淇县西部的太行山麓,仍留有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向鬼谷子学艺的旧址。淇县以其东有淇水而得名,春秋时是卫国所在。创作于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卫风》中,就有不少描写淇水两岸旖丽风光和青年男女绵缠绯恻爱情故事的不朽篇章。

就是这样一块有着如此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无比肥沃土地的中原宝地,在近代,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却遭受着深重的天灾人祸,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

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4岁时随父辈到山西榆次落户的。

1943年暑假,我8岁时,祖母带我回过一次老家。我记得那时老家院子里靠西屋南面有一棵枣树,枝叶很繁茂。紧挨着枣树有一盘石磨。东屋的北面有一棵石榴树,正在开着红艳艳的石榴花。院子北面没有房子,是个高出地面的土台。我家的大门坐北朝南,紧临东西方向穿过村子的一条河沟。平时河沟里干涸无水,下雨之后才有浑浊的水流。泥河村由此而得名。我家的房子是草屋。全村的房子草屋居多,瓦房极少。能住上瓦房的多是盈实人家。那次回老家时,三婶还是个大姑娘。有一次我在他们家土墙上玩耍时,还挨了她一通骂。所以,在我的记忆里,三婶是个很厉害的人。我对家乡的县城没有多少记忆。只记得那时还有旧城墙。护城河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漂荡着绿色浮萍,小鱼和小蝌蚪在水中漫游。这些就是我对家乡的全部记忆。

1960年到西北工作开始,几乎每年我都要乘火车从家乡路过。但快车在淇县车站不停车,我只能在匆匆驶过的火车上,从车窗向故乡的土地和乡村望上几眼,心中不免会荡起一丝对故乡的怀念之情。1978年秋,在我当时工作的404地区发生大规模武斗之后,我逃离了404地区。我在风雨交加,冷饿难耐之中,曾乘慢车经过故乡淇县车站。但那时我要急着赶回北京家里,就没有回故乡看望。当时,我的四叔四婶和他们的女儿们正在家乡,错过了一次和他们见面的机会。

1990年母亲去世。当时跟二婶、三叔和四叔商定,三年后将母亲的骨灰送回家乡与父亲的遗骨合葬。那时大家可以聚会一次。

1993年清明节前,我和二妹一起把母亲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并安放在四叔在老家门外搭建的简易灵堂内。45日(清明节)将母亲的骨灰与父亲的遗骨进行了合葬。全部活动都是四叔预先安排好的。参加活动的有四叔的五个女儿和女婿,还有他们的子女。从山西回去的有二婶和她的大儿子与二儿子;三叔三婶和她们的大儿子、儿媳,以及我的大妹妹。从北京回去的有我和妻子还有我的大女儿。从天津回去的有二妹。此外还有母亲娘家的亲属代表和一部分远房亲戚也参加了这项活动。当天晚上,由三叔主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上大家畅谈了家庭成员间的一些问题。大家彼此介绍了情况,加深了相互的理解,融洽了彼此的感情。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最后达到了增进亲情的目的。第二天,由我主持召开了一次四房代表会议。我代表老大一房,二叔的大儿子代表老二一房,三叔的大儿子代表老三一房,四叔亲自参加。会上讨论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基地的使用问题。四叔没有儿子,有一位女婿跟他们住在一起。因此,会上一致认同:祖产属于四房所有。四叔一房有居住权,也可改建,但不能出售和转让。如出售和转让,必须征得其他三房一致同意。如果改建,其他三房人员回家省亲,要提供居住方便。最后由我起草了一份契约,经四房代表签字,并经村党支部书记作证,一式四份,各房代表各持一份。另一项活动就是到四叔几个女儿家中看看。除了四女儿丽旭家没去之外,其他几个女儿家都去看了看。她们的生活都不错。家家都有独门独院,都盖了新房。四叔跟二女儿一起生活,在新宅基地上盖起了简易的二层小楼。家中有彩色电视机和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四叔退休在家,有退休金,有时干点农机修理的活。二女婿在一家工厂工作。二女儿丽君十分能干,在家务农。四婶操持家务。一家人生活还算可以。

我回到家乡,就住在我们家的老宅里。老宅的样子跟我记忆中的样子大不一样了。原来北面的土台上在1950年盖了3间坐北朝南的瓦房。现在看来,房子有点低矮和陈旧。东面有一间房子当了机修间。西面的老屋已荡然无存。院内种了一些蔬菜,还养了几株夹竹桃。平时四叔一人住在这里。过去四叔没有回家乡定居之前,这里曾是村大队部所在地。院门朝南,跟我的记忆一致。但门外前面的水沟,已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这条路可一直通到淇县县城。

我们还参观了四叔家的承包地。地里的小麦长势茂盛,十分喜人。整个田野一片葱绿。机井灌溉,农业连年丰收。村里人家的房子,虽然楼房不多,但大都是新盖的。可以感到,农民的生活大有改善和提高。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不时跟乡亲们用家乡话打打招呼,感到十分亲切。这次回到家乡,确实体会到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中的意境。诗中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4岁起离开家乡,除8岁时回过一次家乡之外,已有50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这50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淇县城里唯一的古迹——殷纣王时的摘心台遗址。

我们一行人等,除我之外(母亲家已无近亲),还各自拜访了自己一房的亲戚。之后,便陆续离开家乡,返回各自的家里。我和妻子,还有二妹和大女儿,在家乡住了7天。之后到郑州游览了黄河风景区,并乘汽车去登封嵩山,游览了著名的少林寺及其附近的塔林。在郑州小住3天,便打道回府了。

在我回到家乡的当天晚上,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并降温。我患了严重的感冒,但是并未影响我参加各项活动。待我回到北京家里,感冒也好了。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