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具之窗个人文集:崔朝晖文集

 
     

真情无限

 

 

3 君子之交

 
 

我这个人不善于交际,但在我的一生中仍有不少朋友。所谓朋友,当然要比普通的同学与同事彼此交往要多一些和深一些。

童年时期的小朋友就有一位小名叫小猪儿的,大号叫贺金。他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河北人。父亲是体力劳动者。除了上学、吃饭和睡觉之外,我和小猪儿几乎形影不离。我们玩耍的主要内容有滚铁环、打弹弓、掏家雀、捞小鱼、养蝌蚪、逮蝈蝈等等。有一年,小猪儿的父亲得了伤寒病卧床不起,我不懂伤寒病的厉害,仍然每天到小猪儿家去找小猪儿玩耍,竟然没被传染。我们可说是“生死之交”了。后来小猪儿到太原纺织厂工作去了,从此再没见过面。

从小学五、六年级直到初中阶段,我有了新朋友。新朋友中的一位叫李景义,后改名叫李志民。榆次人。小学毕业后,我跟他一起到太原考中学时,就住在他家的亲戚家里。他报考太原一中,我报考太原国民师范。结果,我考上了国民师范学校,而他却名落松山。以后,他经自学一年,考入山西农业技术学校。仅读一年就考入山西大学数学专修科,两年后毕业,到太原钢铁厂职工大学教书。此人头脑灵活、聪明,有专劲。我们在一起,经常谈论理想和抱负。暑假常常到公共球场去打篮球,在老城墙上面散步。有时去郊外远足,到榆次东部的源涡五龙池游泳,或去榆次西部的赵村池塘钓鱼。有一次,我在专心钓鱼,他在水边玩我钓上来的鱼,一不小心,他把我钓到的十几条鱼给弄跑了。当时我很生气,向他发了脾气。我收起鱼竿就走,他就跟在后面,一路无话。过后不久我们又和好如初了。我念大二时,暑假曾去太原看望他。那时他已结婚。此后从未谋面。

另一位朋友叫彭耀宗。独生子。太谷人。早年丧父,由母亲带大。小时爱和女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点女孩子气,大家都叫他假妮子。但是,我们还挺谈得来。此人待人诚恳,但有点娇气。他在小学毕业后考入太谷师范学校。高师毕业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后来听说,因受母亲地主成份牵连,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很受了一番折磨,结婚很晚。十年浩劫后在榆次一所中学教书。1994年,我去太原开会,顺便到榆次看望我的三叔。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他,不曾见面。

还有一位朋友叫赵春福。榆次人。其父是位厨师。此人十分憨厚。小学毕业后便到晋华纺织厂工作,当了我三叔的徒弟。1994年在榆次三叔家跟他见过一面。

我们四人在小学六年级时,为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曾主动要求在学校的同一房间住过一段时间。冬天房间里没有炉子取暖,先把彭耀宗冻跑了。剩下的我们三人,不久也被冻得跑回家去了。

有时,我的父母会留他们三人在我家吃饭。饭后,我们会吹拉弹唱折腾一番。看到我们几个孩子十分热闹,我的父母也挺高兴。

1952年我到天津铁中读高中,又结识了高中时的朋友。其中一位叫潘毓琛,另一位叫苑秀臣。潘毓琛,哈尔滨人,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此人开朗、豁达、爽快,俄语好,爱活动。因他鼻梁较高,长得十分英俊,大家就叫他二毛子。平时理科和俄语学得不错。可是高中毕业时,班主任却叫他报考北大东方语言系。因准备不足,未被录取。195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在高中,跟同班女同学姚传洪关系不错。在读大学时,曾跟在天津大学读书的高中时的女同学章育滦来往密切。毕业后,与哈尔滨的邻居,山西医学院毕业的姜克光结婚。毕业后先到佳木斯桦林橡胶厂职工子弟中学教书,后转到辽阳石油专科学校教数学。姜克光在厂职工医院当医生。他们生有两个儿子。老大高中毕业后在京当特警,老二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公安部门工作。1961年春,我到东北出差,路过天津时,曾去南开大学看过他。后来高中同学聚会时见过几次面。他也曾带两个孩子在我家住过。1996年夏曾跟同学一起,应在呼和浩特一家工厂任厂长的同班同学陈宝岩的邀请,到呼和浩特及内蒙草原一游。1997年二儿子眼睛受伤,潘毓琛夫妇陪儿子来京治疗。我和姚传洪还去看望过他们。

苑秀臣祖籍山东,家住北京前门草厂头条。父亲是劳动者。有两个姐姐。苑秀臣爱玩,不大用功,但为人诚恳、热情。我和他能谈得来。放暑假后,我要在京玩几天,就住在他家。他在高中毕业后考入天津师范学院。我在长春东北人大读书时,暑假曾去天津看过他。他那时有一位要好的女同学。但后来他未与这位女同学结婚,而是跟别人结了婚。毕业后在天津十七中学任教。后任总务主任。他曾管理过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安置工作。那时,找他办事的人特别多,经常吃吃喝喝,很是大红大紫了一阵子。抽烟喝酒十分了得。因不住意饮食节制,1997年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19981010日,我和部分北京的同学到天津铁中参加80周年校庆活动时,曾去看望过他。他的头脑清晰,精神状态还好。

大学期间,在东北人大跟同班同学童阿廉来往较多。童阿廉江苏无锡人。学习不错,喜与人争论。待人热情,性格开朗。爱唱几句京剧。我们住在一间宿舍里,经常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他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幸自缢身亡。英年早逝,令人十分惋惜。

在北大学习时的一位朋友叫梁仲鑫。他是从上海复旦大学选调来北大学核物理的。浙江人。为人忠厚、诚挚。因他比我们岁数大些,大家称他为梁兄。他在大学毕业后留校。“文化大革命”当中随系搬迁到陕西汉中北大分校。打倒“四人帮”之后,回到北京。我们曾有书信来往。1981年,有一次,广州和武汉有同学来京。他曾邀我去他家聚会,我因故未去。后来,他患了肝癌。不久即离别人世。我们一直未能谋面,感到十分遗憾。他有一儿一女,均出国留学。夫人吴永慧是北大技术物理系教授。

1959年参加工作之后,人事复杂,交友极难,交一挚友更难。可是我仍然有几位好朋友。其中一位就是刘锡山。刘是长春人,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采暖通风专业毕业。1963年也未能提升为工程师。但此人为人正直,待人厚道和直率,工作极为认真。他当时任反应堆工厂四车间技术员,我在五车间任车间副主任。我们交往可无话不谈。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谈一些在当时可说是大逆不道的问题。19739月,在反应堆大修前对反应堆防护砂廊进行挖井探查。当时一位工人提拔的副厂长急于表现自己,不讲科学,主观蛮干,挖砂井时不注意安全保护。当刘锡山在晚上值班下井检查时,陷入砂土中因公殉职。404厂领导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仪式。我失去了一位挚友,令人十分痛心。那时,我正在北京探亲度假,接待过他的父亲和妻子,但却没能参加他的追悼会,引为终身遗憾。

王金煜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在大学念书时交往不多。毕业后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时,来往就多了。王是天津人,待人厚道,处事有头脑。起初他在404总厂技术处,我在安防处。1965年我调到反应堆工厂五车间,他调到反应堆工厂二室。彼此接触机会较多,自然就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他那时跟同在一个处工作,北大1963年我们同系放化专业毕业的田素珍结了婚。生有两女一男。我在404工地是单身,经常在节假日到他家串门聊天,共同语言较多。他的烹饪技术不错,时不时的,我就在他家领教一番他的烹调“手艺”。1974年我调回北京后第二年,他们夫妇也落叶归根,调回天津。他在天津大学基础部教物理,夫人在天津大学出版社当编辑。19936月,刘书生任主编王金煜任副主编,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合编的《现代光学手册》一书。后来,他打算再出一本辐射防护方面的书,我给他提供了我手头的一些参考书籍和资料。目前我还未看到这本书出版。

在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工作时,还有一位朋友叫王文海。他是从复旦大学选调到北大学核物理的,在北大学习时,跟我是同班。王是江苏常州人。毕业后跟我一起分配到404总厂在同一个处工作,同住一间宿舍。后来我调到801反应堆工厂,他仍在总厂防护处工作。他工作的对口单位就是反应堆工厂,所以接触较多。此人十分聪明,爱发牢骚,总有怀才不遇情绪,但为人诚实、坦率。我们彼此思想相通,很投机缘。他在北京401(原子能研究所)实习时,他留在工地的夫人曾遭受性骚扰。我回京探亲休假时,叫他赶紧回去。以后,他和夫人关系极好,生有一男孩,名叫王小波。战备时他撤往三线的四川绵阳821801反应堆的翻版)工作。我回京工作后,有一次在京见面,他说想去浙江海盐秦山核电厂工作。后经我疏通,他如愿以偿。他在秦山干得不错。曾去日本美滨核电站实习。后任秦山核电厂防护处处长。1994年我在《核工业报》上看到,他是那一年核工业总公司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之一。

我在801反应堆工作时还有一位朋友叫朱仁发。上海人。当时任二车间副主任。他为人诚恳、实在。他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我是相同的。我们各住一间宿舍,经常在一起谈论世事人情,十分投机。有一段时间,大约是1969年到1970年,我妻于瑞玲因肺部支气管扩张,经常喀血。老朱就从上海买来了中药血见宁。妻服用之后病情大有好转。1974年他调到上海728工程(即秦山核电厂)筹建处工作。我也调到清华200号工作。分别前曾合影留念。后来他到北京出差,我们还见过面。我们每年都互发贺年片,祝贺新年。在404期间,我和不少上海人都有过来往,其中不少人给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1974年我调回北京,在清华大学200号工作。我和郭聚豪成了朋友。郭聚豪,河南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昆明卫生防疫站工作。1975年调回清华200号。我那时是大组长,他是党小组长。他对我很尊重。我们工作上,配合默契,互相支持;思想上,能够彼此沟通。他为人憨厚,待人诚实、善良,没有“清华帮”习气。他夫人是他的同学,东北人,对人也很实在。我愿意跟他们交往。我离开200号之后,一直同他们有联系。后来,郭聚豪当上了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设计院(即200号)的副院长。工作卓有成绩。他们夫妇考评正副教授时,我都给他们写过评价和鉴定意见。

1980年我调到核工业部科技情报所(原子能出版社)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为止,称得上朋友的只有两位。一位是鲍世宽,一位是周熙钦。鲍世宽,山东烟台人,性情豪爽、直率,有点傲慢,书法不错。1965年清华工程物理系防护专业毕业,分配在404801反应堆工厂我那个车间任技术员。在车间生产准备阶段,他在培训工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反应堆运行后,他任辐射剂量监测系统和元件密封监测系统值班长。19691月反应堆发生元件烧结事故。鲍在事故处理中表现出色,成为34-32英雄集体成员之一,受到国务院的表扬。他在404期间,我们来往较多,也能坦诚相待。1970年他调到湖北宜昌827工程(原拟建重水反应堆)做筹备工作。后827工程下马,1979年调到核工业部科技情报所(原子能出版社)任编辑。1980年我也调到情报所。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这时,我任编辑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他是一名编辑。我们在工作中能互相支持,彼此关系融洽。他组稿很多,出书质量也高,受到好评。但因毕业时间晚,退休前未能评上正编审。但在1994年获得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1996年退休。

周熙钦,山西太谷人。1963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放化专业毕业。最早分配到西宁221(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工作。后调到北京401(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1979年调到二机部科技情报所(原子能出版社)任编辑。我在前面讲过,当我刚到教材室工作时,在一次聊天当中知道,我在太谷山西农学院附属初中部(原铭贤中学)学习时,她正在我们学校所在地的村子里读小学。我翻译的《辐射防护》一书,她承担责任编辑。在这本书的出版方面帮了不少忙。此人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我的大女儿结婚时,她曾送了一件精致的蘑菇台灯。我的二女婿和我二女儿结为秦晋之好,还是她当得红娘。

我讲了这些朋友,也只能说是一部分过从密切者。还有不少人跟我的交情也不错,因篇幅限制,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但我会在心中永远记住他们,跟他们的交往将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我与人交往,没有庸俗习气,也没有无原则的吹捧,有的只是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我在交友方面遵循的原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唐朝诗人高适有两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真心待人,不愁觅不到知己。一生中能有几位知己,乃人生一大幸事。

 
 
 

 
 
     

《三北生涯》作者:崔朝晖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邮箱:cuizh@yahoo.com

《bt365官网亚洲版---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